close

面對黑心食物全球竄流,除了認真建構食品安全監測網,更到了重建正確飲食文化的時候了。


文╱黃惠如 攝影╱陳怡安


在毒奶粉、毒奶精、毒四季豆……衝擊時,一個與有機農友聚餐的場合,有媒體記者開玩笑地問:「這會不會是毒果汁?青菜會不會用毒奶粉種的?」雖然大夥嘻嘻笑笑,但後來問有機農友的感受?他說,「很沮喪,很痛苦啊!」

食物竟然變成嘲謔的話題,我們吃了一輩子的食物,那些深藏記憶裡的美味!以及附隨人際關係的回憶,如今卻因為種種原因變成了危機。

「這是個食物豐富卻難以選擇,標示眾多卻缺少信任,經濟進步卻破壞環境,科學發達卻迷失信仰,物質富足卻心靈貧乏的年代,」長期推動有機農業的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黃璋如有感而發地說。
危機 這次是三聚氰胺,上一次是瘦肉精,那下一次呢?

只是,食品安全問題從來不是今天才發生,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偏偏政府暫時不會有解藥。

「衛生署長上電視叫我們放心,真的就可以放心嗎?」

「這樣就沒問題嗎?」

「認證或品牌就能相信嗎?」

食物信任的大幅崩盤,損失最大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無法安心地享受食物帶來的滿足,無法盡情地享受咀嚼的樂趣。

但是,就算無奈、抱怨、嘲諷,我們不得不承認,台灣當今的飲食方式建立在我們的筷子夾起了什麼。

一直以來,很多人不知道食物生長的週期、地點,不知道如何挑選,也不知道如何安全地儲存、保存。由於貪圖便利,鮮少下廚做菜,我們將大部份的食品生產工作交給了食品加工業者、或是餐廳負責。

我們瞎吃、隨意就吃,甚至恣意吃到飽,在剩餘與扔棄許多生命,一點也不在乎浪費,造成農業變成工業,農場變工廠,農夫必須大量生產,製造價廉的食物,但食物的價格沒有反應健康付出的代價。

從數字看得最清楚。

現象1 隨意外食已經是飲食常態

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發現,平均每戶在外伙食費大幅增加,從1983年是7.38%,到2007年是33.3%,25年來成長4.5倍。

卻不知最方便的加工食品,無形中增加食物的熱量密度。

一篇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研究發現,工業化的食物鏈已經讓高熱量食物成為市場中最便宜的食物。研究學者發現,一美元可以買到1200卡的洋芋片或餅乾,但如果買未加工的食物如蘿蔔,只會買到250卡。

現象2 吃得太多,尤其是肉類

最新的「1993?199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成年男性每天攝取6.4份肉魚蛋豆類、女性則為4.5份,油脂攝取男女都是3份。

報告中指出:「此一飲食型態顯示,肉魚蛋豆類攝取過多,油脂類攝取量雖然只有3份,但飲食中總脂肪攝取量依然超過衛生署30%的建議量,是由於攝取較多不可見脂肪加工與市售食品所致。」

肉類消費更明顯。

台灣過去40年來,每人每年肉類消費量快速成長,成長了兩倍半,從52公斤到135公斤。

台灣老一輩的飲食是青菜炒肉絲,很少出現「便當現象」:肉比手掌大,還常常裹了粉炸過。

如此一來,生產者必須大量生產、大量製造,「如果不用化肥農業,我們無法餵飽所有的人,但照這樣下去,台灣可耕種面積持續減少,吃的東西愈來愈少,而不是愈來愈多,」耕耘於有機市場的永豐餘生技總經理何奕佳憂心。

【健康雜誌 2008年11月健康雜誌 只吃真食物 對坑黑心食物】

http://www.stock885.com.tw(免費遊戲及免費即時股票、期貨模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te7105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